巧引善探真知实练——《回声》重点、难点教学及简评
四川德阳市中区教研室 肖建康
《回声》是小语第四册的新入选课文,也是一篇知识性童话。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就是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回声是怎样产生的。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一重点、难点知识,教者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了“引、探、知、练”四步教学环节。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相进,点点落实,颇有可取之处。笔者简述于后,以作教学研讨的引玉之砖。
1.引——激趣、布疑
本课重点、难点所在,就是要学生对回声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自然现象有所了解,而学生对此却又感到陌生与神奇。要让学生弄懂回声是怎么回事,首先要让学生对“回声”这一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学抓住第一段课文,以小青蛙在桥洞下的叫声和回声为契机,让一组同学读小青蛙欢快的叫声,让另一组同学用低沉、延宕的声音接读“回声”。此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呱呱呱,—呱—呱—呱—”;“你在那儿?—你—在—那—儿?”的叫声和回声,同学们一下子都乐了。教者趁势问:“这声音有趣吗?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如果想,那就跟老师一起去探索吧!”
[简评:教者借助“蛙声”的回应,引发学生求知的浓厚兴趣,但又引而不发,让同学们求知探奇的欲望继续高涨,主动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调动。这就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矗]
2.探——读画、演示
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那种声音很有趣,小青蛙也感到奇怪,他连忙问妈妈去,妈妈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看书,画出文中表示妈妈动作的词。(指导学生对重点词的认识、掌握)现在老师就是青蛙妈妈了,你们就是小青蛙了,你们看我是怎样做的,水又是怎样变化的,(用投影仪打出:老师把小石子投进玻璃缸中,缸中的水立即荡起了波纹,水波向四周扩散,碰到缸壁又荡了回来的过程。)
问:“同学们看清了吗?请说一说看到的现象?”(同学纷纷举手,学习热情继续高涨。)
[点评:教者通过演示,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了,缩短了学生认知目标与认识水平的差距,为深入地掌握知识创造了条件。教者“道而弗牵”,让学生的认识在形象的观察和积极的思维中逐渐明晰起来,为下面直接讲清什么是回声打下认识基矗]
3.知——对比、迁移
在前面铺垫的基础上,教者巧妙地将观察、阅读、想象、比较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了知识的迁移出示小黑板:指导学生一句一句读小黑板上写的青蛙妈妈的话。教者在学生细读这段话的基础上,要学生回答刚才看到的演示,然后用板书进行对比。水波碰缸壁荡回来。(回波)声波碰桥洞壁返回来。(回声)教者要学生根据板书想象:声音像水波一样碰到桥洞返回的情景,深入理解“回声”。
[点评:这一环节的处理是教者通过对比的方法,让知识迁移,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学生也在教者巧妙的铺垫和搭桥的示导、启发中顺利地跃过学习的障碍而获得了新的知识。]
4.练——巩固、深化
“小青蛙看了妈妈怎样做的,又听了妈妈讲的道理,终于知道了什么是‘回声’。同学们刚才也看了,听了,你们弄明白什么是回声了吗?老师看看是不是真懂了。”(在投影仪上出示训练题)①小青蛙的声音碰到就被回来,这就是。②回声就是碰到返回来的自然现象。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方也能产生回声?(生纷纷答:深山、大森林、北京的回音壁……对,知道这些地方能产生“回声”,我想,有的是同学身临其境听到的,有的是听别人说的或从书中、电视中看到的。同学们能多听、多看、多实践,就一定会比小青蛙聪明。)
[点评:该环节中,教师通过巩固和深化训练,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在深化训练中,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将知识学好用活。总的说来,本文在教学中突出了引—知—探—练几个环节,采用了“四多一少”(多启发、多引导、多形象、多训练、少讲解)的先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在自主、愉快、有趣的学习气氛中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加强段的训练,重视段的教学,这是深入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少专家、学者提出的共识。袁微子先生生前就曾反复强调:小学中年级是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中年级要培养的语文能力,着重体现在段的训练上。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