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二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我们的眼中有学生吗?——听《山行》有感

我们的眼中有学生吗?——听《山行》有感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15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9月13日,我和孙校长、李教导等来到三年级的一个班随堂听课。这天,黄老师上《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黄老师上课很认真,可以说是一丝不苟。即使事先没有打招呼说要来听她的课,她也早早写好了黑板,字迹端正、清秀。从复习古诗、介绍作者、范读练读、解词解句到揭示情感,教学环节丝丝入扣,流畅自然,训练扎实。古诗教学的难点是串讲诗意。教学中,王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示范着。

    我没有查阅王老师的教案,但我相信她是在忠实地执行着教参和教案。

    课堂上,我边听课边思考着这样几个问题:

    1、教参上的就一定是我们要教的吗?

    诚然,教材、教参都是专家、学者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完全适合我们的学生。教参对“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诠注是:深秋时节,在充满寒意的山林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像很多老师那样,王老师也不例外地忠实地遵照着这个“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讲诗意。可能学生觉得很拗口,所以表达得结结巴巴,不是很流畅。王老师显然不是很满意,于是挂出了小黑板,以填空形式继续牵引学生讲到标准上。显然,教材、教参乃至教案在我们老师的心中还是处于比较神圣而不可改变(变通)的崇高地位。可是,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讲到“标准”上呢?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教师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力求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要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材内容和要求。还是上例,如果让学生抓住 “远”“寒”“斜” 等关键词,再对照诗文插图自由说,让他们用更直白、更自由的语言描绘古诗——如“深秋,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比起成人编写的教参语言,不是更生动易懂吗?

    2、“自主探究”型的课堂上,老师就一定不能讲了吗?

    语文课堂的“满堂灌”,因其弊端多多,是人人喊打的。有的学校甚至规定,语文课上老师讲析时间不得超过多少多少分钟。随着新课标的施行,语文教师对教学中的“读”是恩宠有加,而对“讲”则退避三舍,甚至有些“噤若寒蝉”的感觉。唯恐成为“穿新鞋,走老路”之辈。

    从现代教育论的角度看,少讲多读确实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感悟。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片面地舍弃“讲”是一种简单化绝对化的错误做法,特别对于小学生学古诗。

    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古今意思、用法迥然不同。对于今天的小学生,准确地说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你再怎么启发他,他也是不明白。与其启而不发,空费精力,倒不如由老师直接讲授。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习内容,更要关注学生,要有强烈的对象意识。只有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情感、能力在教学中得到发展和升华。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ernianji_487_16725.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