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要的是葫芦》有感
作者:胡小飞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低段的孩子缺乏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这种想法一直到我教《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才发生转变。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内容有趣,寓意深刻的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是主人公的话,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把原话找出来——“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结合语言环境,让学生揣摩、练读,想以此作为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加深对全班的理解。
在如何读出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问题上,班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派认为应该读出疑问的语气;一派认为应该读出奇怪的语气。两种意见各不相让。当学生用求助的眼光望着我的时候,我并没有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讲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依据。通过再次读课文,他们各自找到了理由:一方以问号为由,觉得应该读出疑问的语气,而且结合图画分析,当时主人公与邻居对话,可见他在向邻居请教呢!另一方结合主人公的话“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以及故事的结尾“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说明这里的两个问号知识主人公对邻居的话感到不可思议,是反问,不是疑问。有的学生还说这人又不耳聋,邻居的话他听得很清楚,他说“什么”不是问邻居说了什么,而是感觉列举的话很奇怪。因此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与葫芦是毫无关系的。对于刚刚升入二年级上午孩子来说,这些分析无疑是比较恰当的。
这次的教学时时提醒我,孩子们不容忽视,他们往往有着独特的感受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