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听课后记
星期一,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进行了调整,两位副校长的精品展示课分别在
实验室和多功能教室一起进行,来听课的有结对学校的老师、我们学校对应学科的老
师、有空课的老师。
多功能教室是鲍副校长的语文精品展示课,来听课的人比我预想的要少,结
对学校来的只有两个人(好像我们有四所结对的学校),其他的基本是语文老师。看
来另一节精品展示课把人分流了不少。
我以为展示的会是鲍副校长自己班级的课,但出乎意料,竟然是一节二年级
的课《坐井观天》。我发现我们学校的一个公开课的规律,但凡借班上课的,都是有
点出息,有点上进心的人。像我,借班上课这种事一般是不会做的,一是怕麻烦,二
是怕把其他班的学生教坏了,三是自己的课本身很紧张,舍不得浪费这一节课。
一节课听下来,不由想起这一段时间经常上网研究的“内容、表现、行为”
来,概括起来说,就是改善“用户行为体验”。
内容,是我们想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想要培养传授给学生的学习技能,想
要灌输给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或者是要让学生体验感悟到的情绪情感。换言之,是我
们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掌握什么。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表现,是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把内容呈现出来,是开门见山,还是曲径通幽,
是以语言描绘为主,还是以媒体展示为主,是以朗诵见长,还是以思维主导。
而行为,则是指师生的交互,可以娓娓道来,可以激烈辩论,可以表扬激励
,可以请将激将,可以追根究底,可以容后再议。一应一和之间,尽显师生智慧。
这一堂课,鲍副采用朗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
理解天无边无际,青蛙目光狭小,做人不要坐井观天的道理。我们一直都有这样一种
看法,认为鲍副理论强,文章好,但课上起来不怎么好听。这一堂课再次验证了这一
点。
“内容”,“表现”这两方面不用多说,既然是精品展示课,课前肯定下足
了功夫,身为名师,一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用什么方法教更高效,那是了然于胸的
事情。作为一个听课者,我本身没有什么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也少,对他的设计除了
叫好之外,还是叫好。
但从这一节课的“行为”上来看,之所以之前会让人感到“鲍副理论强,文
章好,课上起来不怎么好听”,是因为他没有注重“用户体验”。从课始,我就发现
他说话的语气都很重,好像永远在强调什么,有一种迫切想让学生掌握的心态,没有
放松,师生都很紧张。虽然课前他用了好长一段时间进行师生交流,想让学生放松,
你看,让学生叫一叫他,还纠正学生要叫他鲍老师,不要叫他鲍校长。学生是放松了
,但一开始上课,他的语气就很重,给人一种想把每一个字都灌进学生的脑袋的感觉
。讲话的声音响,但语音又不圆润,不像在讲课,倒好像在叫课。
我以前在乡下也上过校内公开课,老婆说我上课时不能大声讲,一大声声音
就是破的,难怪人都说我唱歌不好听。现在到了这个学校,环境嘈杂,上课时不得不
大声喊,声音一点美感都没有,学生自然不买我的账,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把内容、表现、行为剥离出来,分别进行评论,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在行
为上下一下功夫。那些特级教师,如王崧舟等人,在内容和表现上,其实也没有什么
过人之处,我们花一点时间,钻研一下也能做得和他一样好,但他们那种上课的气度
我们很难学会,气定神闲,行云流水,润物细无声。
另外几个小细节:1、课件制作上,为什么要给井加一个棚子呢?加了棚让青
蛙怎么看到天呢?2、学生读青蛙、小鸟的话时,你肯定是有目的的,学生读后你是怎
么评价的,这个评价又怎么引导学生后续的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