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欢庆》
课的朴实无华、教师的角色转变都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同感于杜校长的精辟评论。在此,不再赘述,下面我就小林老师的这节课补充谈谈自己的认识:
1、 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实现语文课程的综合化
吴老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拓展和延伸,增强了课程的丰富性。比如引入了国庆大典录像、生日歌、《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以及祖国面貌前后变化的图片,利用学生多种感观的参与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实现多个领域内容的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以读为本,感悟体验。
(1)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大声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分小组读、表演读、引读、角色转换读等。特别是吴老师指导“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这句话,对着每组学生激情引读:这一片田野——读,这一片田野——读。学生由“学生角色”转换成“田野”角色,拉近了与文本间的距离。这种生动有趣的导读方式,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朗读的欲望。
(2) 读得有层次:初读时把诗歌分解为字、词、句、句群、篇循序渐进指导读准,接着抓住重点句想象读出感情,最后在拓展板块让学生观看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逐步走向繁荣昌盛的图片中体验做为中华儿女的骄傲自豪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
(3) 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朗读感悟。“你喜欢哪句诗?并说说理由。”老师提供情感的选择,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诗句来品赏和交流,给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空间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4) 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吴老师先让学生想象:秋天到了,田野都为祖国妈妈献上哪些金黄的果实呢?假如你是鸽子,你会一边飞,一边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通过想象去填补文本的空白,感受欢乐、喜庆的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学生个体必须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在头脑中浮现情景,才能出现有个性化的朗读。也就是预案中吴老师想渗透的一种朗读的方法:做到眼前有物,心中有情。遗憾的是吴老师没有顺势让学生把果实累累,鸽子翻飞时欢快的心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还有导读描写金秋十月,红枫似火,海涛阵阵的诗句也并未实质动之以情,着实可惜。
3、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成中随机改变预设的问题。
例如课伊始学生在观看国庆大典的录像时十分激动,且不时发出“哇哇耶耶”的欢呼声,说明他们此时此刻完全被这种欢庆的热闹景象所陶醉。放映完毕,假使教师随机抛出:你们看录像时为什么这么激动啊?学生自然就会把自己所观看到的情景描述一番,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为学习诗歌奠定欢乐的情感基调,从而有效做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正如杜校长所说,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新课程的备课要从“技术”走向“人文”,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让预设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只有自己“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
下面我再来谈谈老师们有所争议,也是我深感困惑的话题:
1、关于课时划分,这也是青蓝时间里讨论较多的话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教学设计时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注重感悟,研究语言表达。而我窃以为,语文教学改革至今,那些死板的条条框框应该摒弃了。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本身的模糊性也印证了课时划分的模糊性。课时的划分应该是灵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的特点来决定。听周庆红老师说,本课教学以前,并不曾要求学生预习,况且《欢庆》又是第三单元中的课文,但从课堂中可以看出吴小林老师班级学生的整体识字水平不错,再者,本课篇幅短小,生字不多,第一课时完全可以按照预案完成教学目标。第二课时或背诵评议,或让学生用枫叶、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或重点指导仿写诗歌前四行,或让学生交流收集到有关国庆的资料,或课外拓展阅读,学习有关国庆的其他小诗,或指导书写生字(有关研究表明:课文置后识字效果比置前识字效果更好),教师可以灵活设计教学。
2、关于有感情朗读。这节课的朗读目标不能如愿达到,可能跟吴老师没有安排充分的时间,充足的机会让学生感悟朗读、在读前没有做清晰的要求,读中缺乏有效指导,读后缺乏进行有价值的评价反馈等等因素有关,学生只是为读而读,因此就谈不上用心、用情去读了。不过,林成奎大师的一句话(你们说得都太深入了),不禁唤起我的深思:对于刚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阅历少,前理解相对贫乏、幼稚,对诗歌文本的解读能力有限,是否有必要在阅读教学中非“深挖洞”不可,非强求做到有感情朗读方可。记得去年听过温州实验小学周老师也上过同样课题的公开课,也是很少听到学生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朗读声。我想,学生的前理解在提升中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规律,朗读能力是需要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慢慢培养,逐渐积淀丰盈语感,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许对于朗读本诗,学生能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即可。我们教师要重视的是激发学生对后续解读的热情。
教学本身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我们要努力的是如何在教学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遗憾。希望吴老师能一如既往地把自己投入到教学这个炼金炉中,时时刻刻铸造一个崭新的课堂,一个崭新的自己。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敬请各位行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