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和甜的》一磨后的思考(原创)
经过我们教研组的研究与讨论,最终完成了《酸的和甜的》的教学设计。昨天,我带着大家的期盼完成了第一磨,为了便于完善,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话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我采用个性话教学,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狐狸想吃葡萄的句子,再通过认真地研读使得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狐狸想吃葡萄的强烈想法。此时,我趁热打铁马上追问学生还可以从哪里看出狐狸想吃葡萄,一开始学生没法说。我连忙不失时机地把图片放到了投影上,聪明的学生马上说到还可以从狐狸的表情上看出来(图上的狐狸眼睛盯着葡萄,口水直往下流)。通过图文并茂,让学生感受到狐狸想吃葡萄的心理。这一环节的教学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爱模仿、爱表演、喜欢想象是低段孩子的年龄的特点。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两个表演环节。第一环节是体会好狐狸的狡猾后,让学生演一演这只狐狸。由于体会得深刻,因此学生能把狡猾的狐狸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第二环节是演小松鼠和小兔子,虽然前面通过让学生猜猜小兔子的心理活动为表演作了一些铺垫。但是由于小松鼠是如何把狐狸的话告诉的小兔子的这一环节没有引导好。而且在表演时,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好。因此学生的的表演不够生动,只是照着书本读了读。两次表演,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我想,学生虽然乐于表演,但是要表演成功,除了有深刻的体会之外,还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毕竟才是二年级的学生。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这节课上,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如前面提到的两次表演,都没能及时给予正确地评价,只是简单地说了演得不错或者是不够到位,教师的评价语很贫乏。我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谈笑嘻骂皆成妙语工夫。我想我虽然还没达到妙语连珠地进行评价。但是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还是应经常采用一些激励性评价。因为教师充满激励性的评价语是让学生不断走向成功的动力。此外,本节课我没有把评价的权利给学生,都是自己在评。
本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学生比较感兴趣,一开始学生听得比较认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但毕竟是二年级的学生,我让学生进行表演时,学生比较兴奋。等到表演完毕还是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倾听。而我也没有及时想办法让学生静下来,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放了之后该如何收的问题。
好课是磨出来的,相信我们的课一定会越磨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