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整合——薛瑞萍与陈莲根共同备课
李白诗歌《赠汪伦》
一、为彰显《赠汪伦》的与众不同,回顾读过的同题材唐诗(课文及《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为讨论做准备。(看云设计)
二、 “飞出去”想象,“沉下去”咀嚼。(陈莲根设计)
(一) 备课思考:
仅举一例,“忽”字:
作为符号语言,“忽”字的词典意义是“突然”、“迅速”等;作为情感语言,“忽”字的含义是伤感中的惊喜。
“忽”的惊喜是瞬时情态,但它连接着前后的情态变化:从“将欲行”的伤感、依依不舍到“忽闻”的惊喜到看到“深千尺”之潭水的欣慰到“不及”的感叹,诗人的心情由低落到高升到平缓,“将欲行”、“忽闻”、“深千尺”、“不及”之诗歌语言涌动的是诗人起伏不平的心绪。
教师要重视诗歌的语言张力之特征,如诗歌的表层语言显示,诗中只有“离去者”,但诗歌的语言张力已经暗示了“送行者”的存在;如诗歌语言平白如话,但诗歌语言的张力已经蕴涵了深情厚意。
(二、)教学操作: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心理特征,可以从艺术想象入手进入语言咀嚼,先让学生反复吟诵诗歌,感知“将欲行”、“忽闻”、“深千尺”、“不及”。
1、 想象指导: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通过想象再现诗人与汪伦别离的画面,具体指导要紧扣“将欲行”、“忽闻”、“深千尺”、“不及”来进行,描写短文(或句子),要求语言具有诗歌语言的美感。
把“踏歌声”与“桃花潭”作为别离的背景,写一段描写,以烘托渲染别离的气氛,写出“踏歌声”的轻快,以烘托村民淳朴真挚的感情;写出“深千尺”的徐缓的涌动,以烘托“不及”的深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只要求分别写一个描写句。
把李白与汪伦别离作为特写镜头,写一段描写,以具体生动地再现挚友别离的画面。重点描写李白在“将欲行”、“忽闻”与临桃花潭时的神情、心理,以生动地演绎诗人情感的流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只要求分别写一个描写句。
把回忆汪伦用美酒款待李白的描写插进去,以具体生动地演绎“不及”的深层含义。
2、咀嚼指导:
在想象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诵诗歌(或者教师范读),要求用准确的语调表现诗人情感的起伏涌动。
以“忽”字为例,可以提出如下的问题:
平常我们对“忽”的理解是什么?(词典义)
在本诗中,“忽”字除了“突然”之外,还包含着怎样的心情?
把“忽闻”换成“遥闻”好不好?
“忽”字在诗歌中起什么作用?
等等。
“忽闻”、“深千尺”、“不及”不再详细介绍。
三、讨论:从后两句体会李白其人其诗(看云设计)
四、课堂审美活动。(陈莲根设计)
我的初步设想是,搞一个诗句、音乐、美术的组合活动:
1、设计三种不同心境的别离情境(用语言表述);
2、选三个分别与上述心境相统一的画面;
3、选三首分别与上述心境相统一的音乐歌曲(一首古典民乐、一首现代音乐、一首通俗音乐);
4、选三组分别与上述心境相统一的语言材料(三组审美短语、三组诗句、三组朗诵)。
用多媒体的形式,分别展示上述的活动材料,并让学生欣赏感悟上述艺术形式:美术形象、音乐形象、文学形象,然后让学生把这三种不同的艺术形象按照心境有机地组合起来,并适当地引导学生简单地说明组合的理由,素质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课外做一个有关友情、亲情、乡情等的“诗+画+乐”的幻灯片。
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熏陶,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的审美境界,实际上就是审美比较活动。
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
1 同意“沉”之说。可是陈老师在本诗的沉,例如对“忽”“不及”等字的揣摩,似乎超越了小学生的兴趣范围。在教学中实行起来,可能会使孩子们觉得兴味索然。而兴趣,对小学生而言,是第一重要的。
2 同意陈老师重生活轻诗意的批评。在本诗教学里,我的轻浅既是出于对诗本身的理解,也和读过的《李白传》关系很大。从那里我知道,在没有稿费的年代,只会作诗的李白,其实生活得一点不潇洒,经常是听说某对朋友将别,代写离别诗,从而蹭一杯酒喝——估计“万言不值一杯水”就有这个意思。所以,陈老师品出来的别愁,被我个人的、主观的认识给滤掉了。这固然有损于教学的“客观性”,可是若干年后,当大家看到:薛的学生有薛的习气,陈的弟子有陈的风范,那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知人论世有助鉴赏。生活是我们不能超越的艺术之母亲。“春来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这是艾青作品,革命的战斗的诗。少年读之,几乎没有感觉,可是当我做了母亲之后,再读此篇,泪落如雨!还有孟郊的《游子吟》,想到写此诗的时候,也就是孟郊远赴微官的时候,诗人已经50岁了,心中的酸楚,何可言哉。有了这样的了解,对于“郊寒”之讥,自然有了公允的看法。
如果是在中学,“生活部分”肯定要简缩;有关诗鉴赏本身的“艺术部分”将增加。
3关于朗读。很高兴,大家的讨论常常“离题”,于是我们从中得到有关诗歌教学和鉴赏的许多教益。干干的意见偏颇得甚。不仅是诗,一切好的文字,都应当是悦耳的;小学的诗歌教学,尤其需要从诵读中培养兴趣和对韵律的感觉。
美国伦比亚大学有一门“大书”课,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在那里修习从荷马到《圣经》到《共产党宣言》的所有影响和历史进程和人类精神的“伟大的书”。学到《神曲》时候,老师一再强调:在人们精神枯闭的中世纪,这是一部世俗的、“甜美”的诗。和座中学生一样,我大惑不解——因为太多有关地狱、炼狱的描述,其实是恐怖和令人毛骨耸然的。老师请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学生用诗“自己的”语言朗读,于是,大家知道了:她确实是甜美、温柔——因为它的声音。原来。对于种种恐怖景象的描述,是透出但丁对不幸受苦的人们的无限悲悯。
其实表达思想也好、抒发感情也好,大多数情况下,诗歌能做到的,其他文学类型也能做到,可是惟有“声音之美”是诗歌能做得最好的。大家都喜欢的海子的诗,吸引很多人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他的文字、他的声音。《面朝大海》,祝福也好、批判也好,其意义去新鲜远矣,可是普通的意义,经他的语言传达出来,就透着近乎死亡的宁静了!这是声音的魔力使然。不好听,绝对不是好诗。是好诗,就须反复诵读。干干可以因为他的特殊经历而拒绝,可是他也因此而失去了很多的乐趣。
4在讨论中,关于这首诗值不值得细品,大家谈到各自的看法。我的意见是不必把唐诗神化,不必像梁山好汉见了宋江似的,纳头就拜。作为整体,它是美伦美焕、丰赡渊深的,可是作为具体作品,自有高下优劣之分。使我明白这一点的,是多年前《名作欣赏》上一篇文章《张旭<桃花溪>——坏诗的榜样》。它的作者,是一位西方的汉学家。当然,理性的批评,绝对不是“炮轰**”似的撒泼谩骂,只要批评得对,古人也当惊知己与地下,不胜快乐。
再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