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的议课反思
上课教师:郝金霞
观课老师:一、二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形式:第一、二课时联上的大议课。
关注点: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的有效性;2、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议课前的说明:进行这样的大议课有几个目的,一是用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以便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上课教师的整体设计思路及实施过程。二是利用这种大议课的形式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提高议课活动水平。
议课实录:
对于重点段落有效引导的问题的看法。
在课堂上上课教师对第5自然段的引导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所以就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指导我旁边的女孩进行是“实验”。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常:(要求旁边的学生)你把第5自然段读一遍,看看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有哪些地方明白了。
生:大声读
常:不要出声,要遍默读,便思考我提出的问题。
生:静思默读(约2分钟)
常: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常:好,你给我说说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生:这一段说了青蛙妈妈给小青蛙讲回声的道理。
常:(指着第二段)“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有没有另外一只小青蛙呢?
生:没有。
常:那为什么也有叫声呢?
生:那是小青蛙的回声。
常:那这两句“呱呱呱,多好看呀!”......“呱呱呱,多好看呀!”读的时候是否一样呢?
生:是,应该一样。
从课堂上我与学生的交流至少可以使我明白,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学生阅读,他们是可以理解回声这个相对抽象的科学现象的。并且,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可以读出自己的真实体会来。我个人认为,现在学生的阅读教学,特别是小学学段的阅读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确定自己的标准。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讲,读通、读顺,读准确这是首先要做到的,也是前提和基础。然后要让学生真正地读懂,要读懂课文的表面意思,并且在教师的引导读懂编者的意思。而对于,读出多深的感情则有些难为他们了。因为,即使我们成年人,因各自阅历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阅读效果,何况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呢?
所以说,我个人认为,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尽量围绕着文本做文章。要让学生学会用文本来解释文本,从而让他们自己在文本中得到应该得到的知识。而此时的老师应该以超越文本的眼光,以课程的意识来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实现教材知识与课程目标的双赢。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会这样设计一个小游戏:以分组是形式,做回声的游戏。一方喊出“你好!”,另一方也以回声的形式应答“你好”!进而引申回声的现实意义,而避免把课堂带入科学课的知识纠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