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后反思
作者:罗笑笑
一个星期前,得知此次青年教师比课的内容是30课,《我是什么》的第一课时后,心里还是有丝隐隐的担忧。粗粗一看:汽、云、雨、雹子、雪……俨然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小文,这似乎并不是我所擅长的。但我马上调整心态,准备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拓展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更好地提高自己。
既是第一课时,我便很快地确定了教学内容:生字、词语、第一、二两个自然段。但在第一次磨课时,冗长的过渡语、拖沓的教学环节、分配不均的教学时间以及贫乏的评价语,让课堂显得浮而散乱。似乎我也变成了文中的那朵云,飘浮不定。
第二次试教,匆匆地赶往老校区,面对一班没有预习过的孩子们(事先与其班主任沟通,让孩子们不预习的),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疙瘩的读音,无绪的思维,把我也弄得灰头土脸。强撑着把每个环节顺下来,虽然有遗漏的地方,但也算有惊无险。除了仍显繁复的过渡之外,指导老师们终于给予了初步肯定。
怀着复杂万分的心情走上了大比武的讲台,教室后的评委们倒没给我多少压力,可心中却是对自己暗暗叫着:别忘环节,别太啰嗦。
生字教学这一环节,我进行了一个小改革,我把书写放在了生字词学习之后,让学生能动动口又能动动手,起到强化的作用,接着,分段读文也是我的试练,从字到词,再到文,体现出了一个层次性,更是我把扎扎实实学语文这一精神渗透课堂的开始。
【教学片断】
出示词语:暴躁
师:有的人脾气很温和,而有的人动不动就发火,那这样的人脾气就很_____
生:暴躁。
师:谁能试试读好这个词?
一生读。
师:我觉得你还是很温和啊。(笑)
再一生读。
师:哦,听出你在发火了,可还没到暴躁的程度。
第三生读。(几乎跺起脚来了)
师:呀!你的脾气真是暴躁,老师都被你吓了一跳。
全班学生笑。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这个词。
只听得满堂皆怒。
把词语赋予性格色彩,渗透词语不仅得读准确,还得读好这一要求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动作、表情、语气、思想去读词语,这也是为之后的课文朗读指导作了极好的铺垫。
【教学片断】
出示课题:我是什么。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嗯,如果这是句句子,那么应该在后面加什么标点符号呢?
生:问号。
课题变为:我是什么?
师:那谁再来念一念?
一生读。
师:哦,读出问的语气了。你来。
请一生再读。
师:哦,还十分轻快呢。
师:我们一起来问问吧。
齐读。
把题目想像成一句句子,让学生体验读出课题的趣味性之外,还让他们形成阅读期待,想去知道文中写了什么,语文毕竟是以读为主,如何让学生自主自愿去读,是许多老师的期许。我想,这一步骤是比较成功的。
【教学片断】
师:我到底是什么呢?认真读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在读之前,能不能给自己提提要求呢?
生1:要把课文读通顺。
生2:要读准字音。
生3:要思考:我是什么?
师:遇到生字宝宝呢?
生:我们要多读几遍。
师:小朋友们可真会读书。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生字宝宝呀要多读几遍。边读边想,我到底是什么。轻轻打开书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
传统的初读课文,都是老师提要求,学生照要求做。在这学生自主的教学时代,我换位思考,转变风格,让学生给自己提提要求,而学生们也是能提出,提好的。课堂互动变得亲切而自然,学生学得舒适惬意。
除此,这次课件的良好、适时的运用,也为本堂课增色不少。曾经,我一度认为,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就是上好一堂的全部元素。其实不然,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比如:奖章、课件、教具等是这条线上的点晴之笔呀!
在课后几位评委老师的指点评说下,我对整堂课的脉络更加明晰起来。哪处值得保持发扬,哪处又该反思修改,此刻,似乎更加胸有成竹了。
生字教学中,体现语文本色的写字训练,其实真有走过场的嫌疑。最主要表现在:写完后为节省时间,马上收笔,进入下一个环节,缺少写后的评价反馈。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写得怎么样,好不好,对不对,我完全不知道。
生字词的识记,传统模式是从带拼音认读,到去拼音记读,再到词语连读。其实,回过头想想,在词语连读中,打个比方,“冲毁”这个词,学生因事先了解过课文,再加上“冲”字早已会读,所以,也许会带猜地读出“冲毁”二字,而不是真正认识“毁”字。这三个环节,最难的其实是去拼音认单个字呀。所以,在三个层次中,应作调整,先带拼音认读,再词语连读,最后才是去拼音认单个生字。当老师们提到这个问题时,我很惭愧,因为我竟然从未想到过这个问题,我忽略了这个很重要的细节。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专门研究课堂评价语的应用和生成。作为新教师,最缺乏的也许就是这个本领了。往往我们认为已经足够多,足够“肉麻”的评价语,老教师们却还会觉得远远不够。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进的,全靠平时多积累。这节课中,一位学生起来读课文,但并没有读好,我便说:“谁来读得比他更好?”虽然我是面带微笑的,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句短短的评价语就会伤害到这位小朋友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呀。如果我改为:“再来读一遍,相信你会读得更好。”不是更好么?细微之处见真情,我想,我要学的还真的很多。
回答时说完整话,写字读书的正确姿势……这些关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细节,有时只需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便能影响学生一生。关键在于,老师是不是重视、关注这些细节。路还很长,就做块海绵吧,充实自己,再把知识带给我的学生们